坐落在四川汶川卧龙被群山环绕的神树坪基地 中新社记者 陈溯 摄
因为喜欢大熊猫,人们关注着大熊猫的一举一动、关心着大熊猫的喜怒哀乐。保护大熊猫,除了关注大熊猫个体,我们更需要关注大熊猫群体,更需要了解大熊猫种群的习性和需求。
(资料图)
近日,国是君走进了熊猫的老家——四川,来到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探访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和照顾大熊猫的人们,了解大熊猫的保护进展和未来规划。在走访的过程中国是君了解到,做好下面这些事,对于保护好大熊猫,至关重要。
保护好栖息地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记者看到,多只大熊猫正在怡然自得地享用着饲养员们精心准备的鲜嫩的竹笋和竹子,大熊猫们“手拿”竹子大快朵颐、憨态可掬的样子引起游客阵阵笑声。大熊猫通常生活在海拔在1200米到3000多米之间的山林间,位于四川卧龙海拔约1700米的神树坪基地正是大熊猫们最理想的居所。
几十年来,我国通过人工繁殖等方式推动圈养大熊猫数量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698只。但是,照顾好动物园和保护基地里的大熊猫并不是大熊猫保护的终点,复壮野外种群才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
记者了解到,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双管齐下”,我国野外大熊猫数量也实现恢复增长。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已经从最少时候的约1100只恢复到1864只。
鉴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恢复,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更新,大熊猫在名录中由“濒危”降为“易危”。
“虽然大熊猫已经‘降级’,但当前大熊猫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管理分局副局长王岩飞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根据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大熊猫依然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非常珍稀,大熊猫野外数量还是没有恢复到1970年代时2000多只的水平,且大熊猫的野外分布还不够均衡,大熊猫分为33个局域种群,但是其中有18个种群大熊猫的数量不足10只,还有10个左右特别小的种群甚至只有一到两只大熊猫,这些小种群很容易就灭绝了,保护濒危小种群非常需要引起关注。
大熊猫在地球上存在了长达800万年,其足迹曾遍及我国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剧,大熊猫的栖息地逐渐缩减至川陕甘三省的六大山系。
王岩飞表示,野外大熊猫小种群之所以面临灭绝的压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的活动。比如,目前雅安大相岭、小相岭的大熊猫密度都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以前的乱砍滥伐、牧民放牧以及公路的穿行等等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圈养的大熊猫吃饭有人喂、生病有人看,但是野外的大熊猫就不一样了,它们需要有足够的领地和食物,因此,保护好、建设好大熊猫的栖息地非常重要,也是接下来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多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大熊猫栖息地条件明显改善,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2021年10月,总面积2.2余万平方公里(220余万公顷)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熊猫保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
“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对原有保护的一种升级,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大熊猫的保护区有82个,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把这些保护区串联起来,解决栖息地的碎片化问题,同时国家公园还将大熊猫潜在的栖息地也全部划进来,从而实现对大熊猫最大范围的保护。”王岩飞说。
记者看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雅安片区,当地林业部门在进一步做好森林巡护、沟通合作等工作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还兼顾发展,在区域内打出了“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大熊猫1869溯源”等品牌,在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发展自然教育、科普研学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引领当地居民发展,同时,也使公众在游览的同时增强了对大熊猫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
保护遗传多样性
科学研究表明,保护基因多样性对于生物种群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加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而且还可以为生物繁殖提供更丰富的基础。
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为复壮野外种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就野外情况来看,目前依然会出现大熊猫因为栖息地破坏出现遗传交流中断,个别孤立小种群逐渐消失灭绝的情况,而这些小种群的遗传基因就会永远消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主任吴代福表示,关注野外小种群的延续问题对大熊猫保护至关重要。
多年来,我国提升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人工繁育等遗传管理措施提高遗传效率,二是通过野外放归、野外引种提升遗传流动、增加遗传多样性。
从遗传管理的角度,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并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成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专门从事大熊猫的繁育和保护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科研工作者坚持不懈地探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人工繁育技术突破,攻克了圈养大熊猫自然交配难的问题,实现了圈养熊猫数量的稳定增长。但是,到目前为止,圈养大熊猫自然交配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仍需进一步科研探索。
野外引种、野化放归则是提升遗传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野外救助的“引进来”,将为圈养大熊猫增加了新的遗传基因,增蓄种群基因“池子”,通过野化放归的“走出去”,将有助于丰富野外小种群遗传多样性,达到复壮目的。
“大熊猫野外放归之后不仅要观察大熊猫在野外的生存状况,还要观察是否有繁殖贡献,放出去的大熊猫是否和野外小种群发生繁殖,这对于科学研究和大熊猫种群长期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吴代福说。
目前,我国累计已归自然大熊猫11只,成活9只,有力促进了野外小种群复壮。此外还通过野外引种成功产下5胎8仔,成活7仔,在不破坏野生种群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血缘补充,进一步保障了圈养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核桃坪基地承担着我国大熊猫野外引种和野化训练放归的重要任务。记者了解到,我国大熊猫野外放归不仅仅是把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而是已经探索出比较科学而成熟的模式——母兽带仔两阶段野化培训,第一阶段将母大熊猫放入第一阶段半野化区域,进行产仔带仔,这个阶段饲养员会定期给母兽提供食物(但不接触幼崽),在母兽带仔一段时间后,再进入第二阶段,把熊猫幼崽放入第二阶段自然保护区更大范围的区域内生存,最后幼崽长大后再完全放到野外,整个阶段幼崽都是在半野化、野化的环境下生存,更有助于放归后大熊猫幼崽适应野外环境。
据了解,未来,核桃坪基地将加快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力争每年实现放归大熊猫3~6只,并通过引种加大野生大熊猫濒危小种群资源保护,逐步建立野生大熊猫遗传种质资源库,实现圈养与野生种群基因双向交流。
吴代福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以来,规划建设了更多的野化培训区域,将更加有助于未来野化放归工作的开展。
保护熊猫,公众能做什么?
近年来,随着大熊猫公众认知度的提高,保护大熊猫日渐受到公众关注。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我们不能像科研人员、饲养员那样直接照顾大熊猫的日常起居、提升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大熊猫我们能做什么?
除了关注大熊猫个体,关注可爱的“网红”大熊猫,把大熊猫当成我们的“宠物”,为它们庆生、排队观看大熊猫,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充分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和他们的真正需求,以科学的态度关注大熊猫、保护大熊猫。
此外,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人类占用了太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占用了过多的地球资源,日渐变暖的全球气候也使生物多样性日渐减少,威胁着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家园,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做到低碳生活,尽量减少对地球资源的占用,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对大熊猫最好的保护。
来源:国是直通车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