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家是姑舅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托叶玛乡曲海村,衣着朴素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华年,熟稔地和牧民们打着招呼,看上去完全是地道的“村里人”,一举一动与当地的山水景物融为一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海监管局干部李华年,是主动申请到海拔3700多米的曲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他说:“我在牧区长大,想为牧区做点事儿。”
最纯朴的情怀,就是为民情怀。由此,2021年7月,51岁的李华年奔赴雪域草原。
手持两样“法宝”,扑下身子摸实情求破题
“我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子,绝不虚晃一枪混日子。”初心、信心与决心,一言可见。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李华年就是一个“急性子”。到村第一件事,就“光速”投入了解村情民意。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摸透实情,他经常走村入户、翻梁越脊,与群众拉家常、聊生产,并随身携带了两样“法宝”:惠民政策一本通和民情日记本。
手持政策法宝,李华年化身党的“宣传员”、政策“播种机”,深入宣传新时代党在农牧区的一系列好政策,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手持民情日记本,仔细了解牧户家庭基本情况,用心询问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倾听群众所想、所思、所盼,将重要民生信息一一记录下来。
到任没两个星期,李华年就走遍了曲海村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牧民丹巴卓玛卧床13年,李毛才让纳入监测户,卓玛才让家的路被洪水冲毁,村委会没有动力电,唯一的产业——曲海酒店消防不达标……
从一家一户点滴民生事,到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全村人关注的大事情”,李华年不断梳理记录,不断思考谋划。
“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通过快速连续实地走访,全村181户家庭的基本信息、经济收入情况,李华年都熟记于心,特别是对脱贫监测户的信息更是了如指掌。
在他脑子里,一本“问题清单”逐步条理清晰呈现,一个“为民增收规划”也逐步勾勒而出。
站在高原谋高远,一心一意筑堡垒聚民心
“给钱给物,不如建好一支队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比留下什么都强。”
李华年笃信,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工作开展以来,他十分重视党支部建设。常常和村党员干部交流说:“党支部是村里的先锋队,有了强健的党支部才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从强化党支部建设入手,他多方协调争取资金66.1万元,翻修曲海村工作活动场所。村党支部书记尕藏三智激动地说:“这么好的阵地,党员活动室、百姓大舞台、5G露天电影院、上下水、旱厕变水厕、便民服务室、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一应俱全,现在想搞什么活动都有地方了,条件真是大变样。”
从加强队伍组织建设入手,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制定完善坐班值班、代理代办、联系群众、“三会一课”“第一书记讲党课制度”等10余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大事小事都与班子成员商量定夺,及时公开公示,规范了支部日常运行。
“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多大的劲就使多大劲。”
言简意赅,风化于成,李华年和党员推心置腹交流。目前,村里65名党员人人有事干、带头干。
从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入手,李华年与班子成员研究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活动,从提高村“两委”的规则意识、规矩意识、时间观念、着装礼节、行为习惯、先锋作用等工作目标出发,制定政策宣传、民意调查、带头致富、纠纷调解等11个岗位。
65名党员全部认领岗位,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法,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全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为村域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
“我们曲海村海拔高,但再高也挡不住李书记的为民脚步。”这是李华年在党员群众眼中的直观形象。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李华年带领班子成员,频频往返于牧户家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宣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大力推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各种陈规陋习,促进曲海村和谐发展。
以心耕耘,必有收获。从高原深处曲海村传出的美好事迹越来越多。其中,学习强国、人民网、中国新华网等媒体平台,有过40余次的报道和转载。
抓乡村振兴关键,千方百计扩产业鼓钱袋
高寒之地,初秋时节早晚凉意渐浓。“我们现在用电有保障,用上了电暖气,再也不用牛粪炉子了,天凉不发愁了啊。”
洋溢着喜悦,村民扎西东智说:“李书记为我们村办了好多事,解决了多年没能解决的难题。”
“我们合作社的曲海酒店因为消防设施不达标,一直无法正常经营。李书记帮我们解决了消防设备,增添了客房设施,酒店全面翻修装潢了一番,还更换了50千伏的三相电变压器,用电有了保障。”提起李书记,扎西东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也是李华年驻村后着力最多的工作。
曲海村产业项目少、规模小,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优势。
针对实际,迎难而上。李华年和村“两委”班子多次研究,最后决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产业+牧户”机制,运用金融“双基联动”贷款模式,拓宽集体增收渠道。
为发展畜产品加工销售,他千方百计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22.3万元,新建曲海村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同时配套建设150立方冷库。这一项目建成后,将会进一步打开全村畜产品销路。
为打通曲海村同外界上学、就医、销售新产品的交通问题,李华年千方百计争取到420万元公路改造资金,提档升级了70多公里的村社公路,为181户牧民安装了181个太阳能路灯。
明亮的路灯,照亮村民前行的路。
“捐资助民恩重如山,心系百姓情深似海!”群众自发为李华年送来一面面锦旗,简短的字句,浸满大家对他的喜欢和肯定。李华年被村“两委”授予“永久荣誉村民”就是最好的例证。
山无言,情有声。李华年感慨“群众认可,是我最大的成就;牧民增收,是我最大的快乐。”
两年来,李华年为曲海村争取到各类资金98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35万元,产业发展项目资金422万元,民生方面投入资金126万元。
驻村担责——实打实干事,心贴心服务!一笔笔来之不易的投资注入曲海村,乡村振兴成效有目共睹,群众感受深切。
数字是最直接的说明:2022年,曲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14.4万元,较上年增长42.5%。2022年分红63万元,较上年增长81%。村集体经济资产达2020万元,较上年增长28%。
还是那片草原,但驻村第一书记政策,给这片土地带来深刻变化,新生机在草原孕育、勃发。
走出一个个困局,解开一道道难题,曲海村2022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州、县、乡“文明村”,首批省级“无疫村”,两年度县级“优秀村班子”。2023年6月曲海村被确定为全州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示范村,7月被确定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省级优秀村规民约村。
这份高原村庄亮丽的成绩单上,折射着李华年这位“70后”第一书记的风采。
《青海日报》(2023年08月29日 第6版:受权发布)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