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现场,观众体验数字人民币消费。陈 彬摄(人民图片)
(资料图片)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持续推出数字化产品,推动业务、产品、服务等数字化升级,数据挖掘、运用、经营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速……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提速,通过完善战略规划、提升科技能力、深挖数据价值等,银行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与精准度。
提供个性化服务
“你有多久没去银行网点了?”近日,有网络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展开问卷调查,超过70%参与调查的网友回答“太久了,记不清了”,仅有10%参与调查的网友回答“近一周去过”。
如今,不少居民已习惯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金融科技发展及客户行为变迁,正促使银行在网点设置方面发生改变。“2022年底,我行撤并5家网点。”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的工作人员说,许多客户选择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和转账,现金的使用场景比以前少了。
在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依靠铺设网点、增加人员的传统服务模式,逐渐被科技智能、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所取代,“云产品”正成为银行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并给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带来无限可能。
专家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趋势,这也是银行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的必由之路,但并不意味着银行网点将完全消失,银行应线上线下融合联动,逐步推促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场景化转型。
除了银行网点优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不断突破,银行数字化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以交通银行为例,该行系统推进企业级架构、数据中台、营销中台、风控中台和运营中台建设,优化打造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客户服务体系,数字化技术底座逐步夯实。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科技之于金融,不是简单化的赋能或加成,而是再造与重塑。
此外,多家商业银行发布、推出了升级版手机银行,希望实现个人金融服务的“千人千面”。“手机银行是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果的缩影。”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说,该行的手机银行APP日前从7个方面进行了升级,即流程再造、特色金融、场景生态、平台联动、协同经营、体验管理和安全守护,以提供更深入、更便捷、更全面的移动金融服务。
“云服务”助力实体经济
数字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云产品”逐渐成为银行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
中国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持续5年对“云计算”进行密集投资和升级迭代,将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对外输出赋能,已为超过200家金融同业、政府等客户提供科技服务。
搭建云端服务体系的同时,各银行广泛探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科技赋能金融服务不断提质增效。专家认为,金融“云服务”应用持续深入,不断释放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
例如,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中国工商银行持续优化网贷通、经营快贷、数字供应链三大数字普惠产品体系,创新推出“e抵快贷”在线抵押服务,实现抵押类业务全流程、纯线上办理。中国农业银行持续优化推广“惠农e贷”拳头产品,创新推出“智慧畜牧场景贷”,已在全国33家分行推广应用。
引入金融科技人才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科技强行”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例如,2022年,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32.9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和科技人员人力费用等支出持续增长;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141.68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息科技投入达106.52亿元,投产上线了330项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工商银行持续推动‘科技强行’和‘数字工行’建设,2022年工行的数字化业务占比已高达98.9%。”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2年12月末,工商银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已达5.16亿户,移动端月活超1.74亿户。
科技人员在银行员工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进入数字时代,兴业银行把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招,推进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加快构建‘数字兴业’。”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2年12月末,兴业银行的科技投入达82.51亿元,同比增长29.65%,科技人员达6699人。
中国工商银行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该行金融科技投入达262.24亿元,金融科技人员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3%,数据分析师超过7700人。
专家认为,多家银行在科技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结构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发展金融科技提升到战略引领层面,数字化的运营模式日益完善。(记者 杨俊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6月21日 第 08 版)